首页>裕固族现代发展有什么变化?裕固族现代发展
ad

裕固族现代发展有什么变化?裕固族现代发展

作者:老黄历网 | 时间:2021-10-27 03:30:01

裕固族,作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里少数民族之一,跟汉族人口比起来,甚至和其它少数民族比起来都是属于人口不多的了。那么在这样少数人口里,他们会有什么样子的现代发展呢?我们来看看裕固族的现代发展有什么样的进步。

1949年9月,河西地区解放,裕固族人民获得新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本着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精神,首先认真对待和解决裕固族地区的行政建制问题。1950年,根据裕固族群众的意见和实际情形,决定以梨园河、东柳沟为界,以东的大头目家、罗儿家、四个马家、东八个家划归张掖县,设第11区。以西的八个家、五个家、亚拉格家、贺郎格家属高台县,设第6区。东西海子划属酒泉县祁明区。

1953年7月,祁连山北麓各族各界人士座谈会在酒泉召开。经过反复讨论,一致同意成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区(县级)。1954年2月20日,肃南裕固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4月,酒泉县黄泥堡民族乡成立。1957年,曼台部落所在的友爱乡(原属民乐县)划归肃南。至此,除黄泥堡外,所有裕固族部落都团聚在自治县的统一管辖之下。

在政权建设方面,由于自治县东西跨度大,地域上不连续,长期实行县、区、乡三级管辖体制。自治县成立之初,在裕固族分布区组建了金泉、康乐、明花四个区,辖10乡。1958年撤区并乡,成立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2年,经过体制调整,恢复区级建置。1983年,全县实行社改乡,共辖6区1镇13乡,其中裕固族聚居在明花、大河、康乐、皇城4区的13个乡。这一体制延续了21年时间。2004年底,肃南县为精简机构,理顺行政管辖体制,再次撤区并乡,明花、大河、康乐均由区改乡,皇城区改镇。

1955—1956年,裕固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在黄泥堡,和汉族地区一起实行土改;在肃南,则采取和平协商的方式进行改革。废除了部落、寺院和私人占有草原的封建所有制,建立草原管理委员会,实行对草原的统一管理、全面规划和合理利用。1958年在合作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改革开放伊始,肃南县改变原来的“一大二公”体制,推行生产责任制,重新确立以牧为主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1979年以后,生产责任制在农牧区普遍推行

1984年底,全县95个生产队全部实行了“双包”(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责任制。牲畜作价归户,冬春草场全部承包到户,夏秋草场分片联户使用。2002年6月,自治县全面推行草原有偿承包,以草定畜,以畜纳税,以此调节草畜平衡,改变原来片面扩张数量、超载过牧的粗放做法,引导畜牧业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裕固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生活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1998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为甘肃省首批跨入小康行列的少数民族自治县。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4.81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4553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70.42倍和16.67倍。

在畜牧业生产方面,新中国成立前,裕固族畜牧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生产工具很简单,主要有鞭、“浩尔畏”(俗称“撂抛子”,是毛制的2公尺长的条状抛石工具,用来打害兽和赶羊群)、套索、“土布拉”(装羊羔的皮口袋)、奶角子(用牛角、羊角制成的哺乳器)、剪刀、镰刀等。牛羊实行混群放牧,畜圈一般都是用木杆围成简单的栅栏,贫苦牧民连这样的设施都没有。畜群时常受到野兽和风雪的侵袭,牲畜成活率一般仅达50—60%。经过50多年的艰苦努力,如今的裕固族畜牧业已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1958年公社后,随着牧民实现定居,即改四季游牧为定居轮牧,原来各种牲畜的合群放牧也改为分群放牧。在国家帮助下,从1984年开始,自治县全面展开新式草原围栏建设。到2003年底,建成家庭小型为主的围栏草原面积累计达285.93万亩,畜均占有围栏草场5.9亩。通过围栏封育、播播牧草、清除毒草、防蝗灭鼠等综合治理,使草原生态得到有效改善,牧草产量成倍增长,大大增强了抗灾保畜能力。在国家投资支持下,大搞草原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地兴修水库、塘坝,打井,掏泉,挖雪窖。到2003年底,累计建成人畜引水管道80条500.87公里,引水渠175条277.8公里,解决了2万多人、40余万牲畜的饮水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有羊没水干发愁,干旱逼人到处游”的落后状态。

1980年,肃南县成功培育出“甘肃高山细毛羊”新品种,只均产毛量比土种藏羊增加2.6公斤,被农业部确定为“甘肃高山细毛羊”生产基地县。1990年以来,又开展了澳血导入改良,使只均剪毛量达到3.59公斤。在饲养管理上,继棚舍化后,近年来又大力推广暖棚养畜技术。截止2003年底,全县共修建暖棚羊舍3243座,其中高标准钢架玻璃暖棚400座,使80%以上的小畜越冬实现了暖棚化。同时,还提倡“山上繁殖,山下育肥”,有效遏制了牲畜过去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提高了牲畜保活率。

截止2005年6月末,全县牲畜总头数达82.01万头(只),其中绵羊59.66万只,占72.74%。改良细毛羊占绵羊总数的50%以上,已成为广大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为提高细毛羊产业的经济效益,自治县提出走标准化生产轨道。全县建立了皇城、康乐、大河等优质羊毛生产基地和20多个优质羊毛科技示范村,大力推行机械化剪毛,提高了细羊毛的等级和价值。2004年,肃南县“赛美努”和“九排松”两个甘肃高山细毛羊品牌注册成功,当年组织生产的近70吨细羊毛在南京羊毛市场上一举拍卖成功,每公斤达19元,比市场价高出1.5~2元,户均增收1150元。

为分流牧区人口、缓解草场压力,自治县提出由牧转农、舍饲喂养的新思路。裕固族聚居的原莲花乡是一个贫困乡,人均纯收不足一千元。1999年,县上决定将全乡近50%的群众迁移到许三湾的单沙窝,全部由牧转农,组建为新的双海子村。经过5年多的摸索和奋斗,昔日的裕固牧民大多数成了种庄稼的行家里手,在1500亩的耕地上走出了致富路。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0元,比搬迁前增加了3倍多。安立军一家种了15亩制种玉米,又以每亩100元的价格租了8亩地种苜蓿,还利用庄稼秸杆喂养了20多只羊,一年下来,总收入在1.5万元以上,全家3口人平均每人5000多元。

工业突飞猛进,过去一根铁钉都要从外地运来。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办起了皮毛加工、农牧机具、发电、煤炭、地毯、面粉和副食品加工等工业。截止2005年底,已建成水电站13座,在建8座,装机容量达到20多万千瓦;采矿企业126户,矿产品加工企业8户,年采选金属矿100多万吨,年产原煤48万吨,石灰石66万吨。工业增加值达到1.29亿元。工业对县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初步形成了资源导向型工业发展体系。

交通运输大为改观,截止2005年底,全县乡、村公路达到33条,60%的乡镇通了柏油路,70%的村通了汽车。过去作为牧民世代主要交通工具的马和骆驼已被汽车、摩托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所取代。过去牧民转场要用牦牛,现在不少地方已改用快速便捷的越野吉普车和载货小卡车。在通电、通水及通信方面,截止2005年底,90%的村通了电,70%的村通了自来水,每百人电话拥有量达到30部。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75%。

人才培养成就斐然,新中国成立前全县仅有4个简陋的初级小学,在校学生70多人,大部分是部落头目和牧主、地主的子弟,贫苦农牧民根本没有上学的权利。截止2003年底,全县已建成各级各类学校40所,其中普通中学3所,在校学生1542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17人;普通小学36所,在校学生3355人。裕固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裕固族成为继朝鲜族后,全国第二个整体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少数民族。裕固族高级专门人才也迅速成长,一批批的裕固族青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大专院校学习,有的继续深造,成为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

文化事业百花齐放。涌现出铁穆尔、贺继新、贺中、安吉斯、银杏?吉斯等一批优秀的裕固族作家、诗人、画家和歌舞表演艺术家。裕固族舞蹈《迎亲路上》、歌曲《裕固族姑娘就是我》等9个自创节目受到文化部和国家民委的奖励,成为新时期裕固族文艺的代表作。近年来,一股研究整理裕固族历史文化的热潮在肃南悄然兴起。长期工作生活在肃南草原的裕固族知识分子致力于资料收集和研究撰写,由群众集资出版区志、乡志和各类文集,成为裕固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一大新气象。

医疗卫生焕然一新,旧社会缺医少药,人口死亡率高。据史志记载,清初裕固族7个部落共有6000余人,到了1943年人口已不足3000人。疫病流行和得不到防治是导致人口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1941年,杨哥地区伤寒流行,全部落108人中死亡42人。高拉什旦一家有10口人,病魔竟夺走8人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曾多次派北京医疗队来肃南,免费为各族群众防疫治病,从根本上扭转了裕固族人口下降的趋势。在上级政府和内地省区的大力支持下,裕固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进步。自治县成立之初,全县仅有一个卫生所,8名医护人员,5间土房,5张病床。全县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1.14人,病床0.7张,人均寿命32岁。截止2003年底,全县共建成医疗卫生机构24个,各区乡均有卫生院,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47.5%。2003年,全县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6人,病床6.3张,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68岁。经过多年的防治工作,消灭了鼠疫、天花等疾病,性病、白喉、伤寒、小儿麻痹等一些流行病基本上得到控制。

另外,在生态移民安置和城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2003年,国家实施祁连山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肃南县在地理条件相对优越的明花开发区和梨园河口组建移民新村,由政府统一规划修建高标准砖瓦房,道路、电线、农田、水井、渠道、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到2004年,共有878户、4072人实现了易地搬迁。世代居在高寒阴湿山区的裕固牧民,搬进整齐一新的新居后心中无比喜悦。一些移民户高兴的说:“我们现在‘出了家门是农民,进了家门是城里人’”。截止2005年底,全县20%的农牧民实现了集中定居,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2平方米和41平方米。自治县机关所在地红湾镇,过去是个人烟稀少的荒草滩,现已经建设成为一座8000人规模的草原新城。县城建成各种使用功能的楼房108栋,城区面积达到1.7平方公里。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50余年的大力发展,裕固族人民彻底改变了昔日居住靠帐篷、出门靠骆驼、看病靠神灵的贫穷落后面貌,提前迈入小康社会。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富裕起来的新一代裕固牧民正在用知识和科技描绘着祁连草原更加美好的现代化图景。

小结:以上就是裕固族现在发展主要介绍。不是每个民族的发展都一样,有的发展得很好,有的民族发展还是没什么变化。

打开老黄历APP

前往老黄历手机版,阅读体检更佳

ad

更多内容访问laohuangli.net老黄历网

联系邮箱 admin@2021221.com

湘ICP备2022019162号-1